800cc全讯白菜网

學術性活動內容

學術活動
  • 27
    2023.27
    報告人:楊海軍教授,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報告時間:2023年2月28日(星期二)16: 00報告地點:西康路1號河海大學科學會堂102室主持人:馮濤副教授報告人簡介:楊海軍,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2003年8月-2020年2月歷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副教授、教授、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氣候動力學、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及大洋環流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過去的工作揭示了熱帶-熱帶外氣候相互作用的大氣橋梁/海洋隧道機制;提出了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海盆模理論;從理論上解決了耦合氣候系統大氣-海洋經向能量輸送變化的Bjerknes補償機理;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決定了現代全球海洋熱鹽的格局;建立了一個大西洋熱鹽環流多百年際自維持振蕩理論。2017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報告簡介:長時間序列的代用資料表明地球氣候系統存在著數百年時間尺度的氣候變率,這種變率產生的原因及機制一直是困擾氣候學家和考古學家的重大科學問題。報告人建立了一個大西洋熱鹽環流多百年際自維持振蕩理論,能夠很好解釋觀測與數值模式中發現的多百年際變率,幫助我們深刻理解氣候系統多百年際變率的起源,并將有助于理解過去5000
  • 01
    2022.01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會議主題:The Fourth Workshop on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會議時間:2022/12/3-2022/12/4會議形式:Zoom會議ID:865 5345 2257 會議密碼:202 212會議議程:見圖
  • 10
    2022.10
    報告人:宋玉財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報告題目1:在高原探尋鉛鋅寶藏(博導講座)報告時間: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下午2:00-3:30報告地點:西康路1號河海大學聞天館503會議室報告題目2:黃鐵礦Re-Os定年及MVT礦床中黃鐵礦成因報告時間: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下午4:00-5:00報告地點:西康路1號河海大學海洋學院507會議室主持人:蘇金寶副教授報告人簡介:宋玉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自然資源部第二梯隊人才;國際礦床地質學會(SGA)亞洲區主席、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核心成員;《礦床地質》編委、《Science Bulletin》特邀編委、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2016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R3/15)。目前主持有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EG、EG special publication、MD、GR、CG、OGR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 31
    2022.31
    報告人:李旋博士后,復旦大學報告時間: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上午9: 00-10:00報告地點:西康路1號河海大學海洋學院507會議室報告人簡介:李旋,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博士后,于2013年、2016年、2019年先后獲得蘭州大學學士、上海海洋大學碩士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19年7月到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基于誤差非線性增長理論研究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動力機制及其可預報性。已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10篇(第一作者8篇),擔任多家期刊審稿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同時以骨干身份參與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報告摘要:大氣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它對于初始狀態和外強迫等極其敏感,微小擾動隨時間快速增長從而導致大氣可預報性的喪失。在可預報性領域,真正的難題是對于極端天氣和氣候的預測,得知提前預測出來的時間,有利于預防災害的發生,降低災害的影響。傳統可預報性方法對于極端事件可預報性的定量估計存在著不足,因此我們從誤差非線性增長角度,提出一個新的理論方法——向后非線性局部Lyapunov指數方法(BNLLE),來定量估計極端事件可預
  • 20
    2022.20
    報告人:王丹時間:5月20日下午14:00報告題目:由舍弗勒焊縫組織圖引起的對焊接凝固裂紋敏感性的思考騰訊會議號:516-139-357報告人簡介:王丹,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2012年獲得重慶大學材料加工專業碩士學位,2016年獲得日本廣島大學機械物理工學博士學位,2017年入職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加工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焊接熱裂紋、激光異材焊、激光清洗以及激光熔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SCI收錄20篇。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作口頭報告,其中國際會議keynote報告1次。獲得2014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
  • 22
    2022.22
    報告題目: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的基本內涵與發展趨勢報 告 人:孫浩 博士報告時間:2022年4月24日(周日)19:00-20:30騰訊會議ID:468 429 146報告人簡介:孫浩,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導,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兼職研究員、美國東北大學兼職教授。2010年本科畢業于河海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201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工程力學博士學位,隨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7),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2017-2018)、美國東北大學(2018-2021)終身序列助理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數理基礎與理工交叉研究,包含可詮釋性深度學習、基于物理信息的深度學習、符號強化學習與推理、數據驅動復雜動力系統建模與識別、控制方程找型、基礎設施健康監測與智能化管理等方向。主持或共同主持美國科學基金、華為科技公司等研究項目2400余萬元;在國際一流SCI期刊(如:《自然-通訊》、CMAME)和計算機頂會(如ICLR、IJCAI)等各類刊物上共發表論文50余篇;受